跟蹤前沿進展,掌握最新動態
一手掌握一周重大科技新聞
撰文 | 姚湧 小學森 廬州月
責編 | 既來知
● ● ●
1
為什么不抽煙也會得肺癌?
圖片來源:
pixabay.com
抽煙是肺癌的重要危險因素。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發現,一些人從不抽煙,但也會被診斷出肺癌。近日,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癌癥流行病學與遺傳學部Maria Teresa Landi團隊通過分析英國臨床實踐研究數據鏈接數據庫(United Kingdom’s Clinical Practice Research Datalink)的非抽煙型肺癌患者和不抽煙對照組的數據對上述現象進行了解釋。結果顯示,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氣腫(COPD)、胃食管反流病(GERD)、支氣管炎和氣管炎、1型糖尿病、胃炎和非感染性胃腸炎及結腸炎與肺癌發生的高風險存在關聯。也就是說,炎癥性疾病貌似對非抽煙型肺癌的發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研究人員建議,一些炎性疾病,如COPD或GERD,可作為未來非抽煙型肺癌篩查的輔助標準。相關論文于6月2日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
?文章鏈接: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6803-z
2
廣泛攝入富含黃酮類化合物食物可降低慢性病死亡風險
pixabay.com
有研究表明,飲食中黃酮類化合物的攝入量越高,全因死亡率和主要慢性病的風險就越低。然而,黃酮類化合物攝入的多樣性對健康的影響仍有待研究。近日,澳大利亞伊迪斯科文大學醫學與健康科學學院Aedín Cassidy團隊通過分析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124805名參與者的飲食和健康數據發現,廣泛食用膳食類黃酮、富含類黃酮的食物和/或特定黃酮亞類的參與者,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癌癥、呼吸系統疾病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率顯著降低了6-20%。此外,黃酮類化合物的數量和多樣性都是死亡率和幾種慢性疾病的獨立預測因素,表明食用更多、種類更全的黃酮類物質比食用任何單一成分更有利于長期健康。換句話說,每天食用幾種不同的富含類黃酮的食物或飲品,如茶、藍莓、蘋果、橙子或葡萄,可能會降低全因死亡和慢性病的風險。相關論文于6月2日發表在《自然·食品》(Nature food)雜志。
?文章鏈接:
https://doi.org/10.1038/s43016-025-01176-1
3
一種新型人工心臟
圖片來源:pixabay.com
終末期心力衰竭(End-stage heart failure)是一種致死性疾病。目前全人工心臟(TAHs)與人體的相容性比較差,移植所引發的死亡率很高,病患的生活質量也不盡理想。近日,荷蘭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醫學中心Jolanda Kluin團隊提出一種混合型軟機器人(16.490, -0.13, -0.78%)(泵送功率來自軟機器人,內襯來自患者自身細胞)TAH概念。該裝置設有兩個心室之間的氣動驅動致動器(隔膜),并涂有超分子聚合物材料,以提高抗血栓和組織工程性能。在體外,這種混合心臟的泵血效率為5.7?L/分鐘,能模擬天然心臟的適應功能。研究人員通過大鼠和山羊模型驗證了混合心臟在臨床應用和改善生物相容性方面的潛力。總之,該研究設計出一個使用軟機器人和組織工程的平臺,為心力衰竭和移植醫學開辟了新的視野。相關論文于6月3日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
?文章鏈接: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0372-6
4
我國哪類場所的古樹最多?
pixabay.com
古樹不僅具有重要的生物學價值,還是難得的文化瑰寶。佛教和道教是我國最受歡迎的宗教,與特種樹木有著重要的文化和精神聯系。在過去的兩千年里,佛教和道教寺廟在我國被廣泛建造,寺廟內也有意種植了不同種類的樹木。近日,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Zhiyao Tang團隊通過分析我國5125座佛教寺廟和1420座道教寺廟的46966棵古樹,考察了宗教文化在保護古樹和促進宗教相關物種傳播方面的作用。數據顯示,在華東地區,宗教寺廟中受保護的古樹最為常見。寺廟內的古樹密度比寺廟外高出數千倍,樹齡也更長。寺廟中保存著61種瀕危物種(其中8種僅在寺廟中發現)的5989棵古樹。對佛教文化重要的樹種的古樹分布范圍明顯超過了非佛教物種。總之,該研究表明,宗教場所為古樹提供了避難所,促進了在我國古代受歡迎樹種的傳播和保護。相關論文于6月4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志。
?文章鏈接:
https://doi.org/10.1016/j.cub.2025.05.030
5
城郊綠地公園如何影響人類精神健康?
pixabay.com
與綠油油的城市大草坪相比,生物多樣性更豐富的城郊休閑區(如濕地公園)的自然體驗可以為人們的心理健康帶來更多益處。近日,新加坡國立大學生物學院L. Roman Carrasco團隊分析全球9034個城市后發現,超過96%的城市在兩小時車程內擁有生物多樣性豐富的休閑區,歐洲、大洋洲和北美的體驗和參觀率最高。在城市附近生物多樣性豐富的休閑區體驗使得抑郁和焦慮的傷殘調整壽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額外減少了137299。在歐洲、北美和南美的發達地區,這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具有成本效益的公共衛生干預措施。在城市附近建立新的高度生物多樣性的可供娛樂的保護區不僅能降低旅行成本,還將是一種基于自然的心理健康干預措施,有益于生物多樣性和城市居民健康。相關論文于6月4日發表在《自然·城市》(Nature cities)雜志。
?文章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284-025-00251-9
6
監測和促進傷口愈合的生物機器接口系統
pixabay.com
近日,北京大學(深圳)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學院Kuan-Chang Chang團隊設計出一套將實時多模式傳感與治療功能相結合的生物機器接口系統,顯著提升了傷口護理效果。該設備主要由促進愈合的無細胞真皮基質構成,在單個刺激事件發出一系列電脈沖后,能以超低功率監測葡萄糖、溫度、pH值和濕度。與基于云的機器學習和特征融合技術相結合,該系統能夠準確解碼生物標志物信號,用于傷口微環境的動態分析。除了生物傳感之外,該設備還通過促進皮膚重塑、新生血管和膠原蛋白沉積來加速傷口愈合,同時表現出針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這一生物機器接口系統的治療效果已得到轉錄組學和微生物組學層面的證實。相關論文于6月2日發表在Device雜志。
?文章鏈接:
https://www.cell.com/device/fulltext/S2666-9986(25)00121-8
7
太空太陽能(4.370, -0.03, -0.68%)發電系統
pixabay.com
風能、光伏等清潔能源為人類的能源供給提供了更廣闊的路徑。近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電氣工程系Oren S. Mizrahi團隊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分布式太空太陽能(Space solar power)發電系統,能將太陽輻射轉化為微波能量并發射到地球。該系統由位于地球靜止軌道的近地飛行模塊發電站組成,可以在地球上形成動態可編程的焦點,按需提供可調度的電力。飛行模塊由柔性相控陣片組成,通過火箭發射并部署在地球軌道上。相控陣片裝有集成電路和天線的自同步網絡,可將光伏電池的直流電轉換為射頻能量。研究人員對這種設想的系統進行了詳細的技術經濟分析,并對質量、生產和發射成本以及平準化能源成本(LCOE)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經過10年的技術發展、成熟和擴展,10 GHz分布式太空太陽能發電系統可以以9.4美分/千瓦時的價格提供電力,與當今最便宜的清潔能源競爭。